前言

2022 NFT 新紀元,行銷之路如何走得順利?

2021年末崛起的 NFT 今年初繼續延燒,不過實際消費似乎無法反應其轟轟烈烈的名氣,專家們也紛紛表示「不看好」。

 

美國網路大咖兼創業達人 Gary Vaynerchuk「一旦 NFT 淘金熱退燒,98%專案將歸於零元」

圖源:Koombea

除了巨擘們的反背書,Google 官方數據也顯示,2022 年開始 NFT 相關關鍵字搜尋量大幅減少,在今年 3 月更是達到了最低點,只剩「metaverse」還在延燒。

不過大家也別太灰心,NFT 並非紅極一時便成為歷史,而是被迫轉型成更符合它的行銷媒材。就像電影《一級玩家》的劇情一般,未來有機會在實境遊戲、Vtuber 上看到 NFT 的身影,透過任務型虛擬貨幣的結合,NFT 更能長長久久。

 

炒作的代價?虛擬市值飆高 購買率卻不成正比

客觀來看,NFT 一砲而紅後,直接面對的是泡沫化的巨大威脅,原因不外乎是:

台灣老牌小吃「師園鹽酥雞」也是這次 NFT 炒作的一個例子,第二代老闆跟上 NFT 熱潮,在 Oursong 平台上發行了全球第一個「鹽酥雞 NFT」,24小時內就大漲 13,400 %。只要購買鹽酥雞NFT 並成功轉手,買家就可以到師園換一份「實體鹽酥雞」。

以行銷噱頭的角度來看,師園成功創造了爆炸式聲量;不過回歸消費面來看,NFT 原本推廣原創價值的珍貴性好像就俗套了點。到底這場鹹香酥 NFT 風暴是為了傳承好味道、還是只是另一個跟風甜頭呢?

圖源:Oursong

 

換湯不換藥?「NFT 行銷」不只是行銷,新思維才能開新局面

有鑒於 NFT 對於大部分品牌和消費者都是新東西,無法用傳統的行銷模式來規劃策略,因此如果你打算在 NFT 行銷上有一番作為,最好是換個腦袋思考。

除此之外,使用區塊鏈和虛擬貨幣進行交易的 NFT 本身就有使用門檻,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完整行銷體系。假設企業內沒有人才專精相關技能,半套的行銷可能只會是徒勞。

而目前台灣可見的 NFT 商品大多都是明星藝人作為贈品來吸引粉絲,像是天后張惠妹跟知名多媒體設計公司 dosomething studio 聯手打造的沉浸式 ASMR 互動網站,只送不賣,卻讓大家瘋狂不已。不過在粉絲經濟上有好表現,並不代表能在商業行銷上成正比。

圖源:ASMeiR NFT

 

規模換存活:NFT 面臨型態轉型,「遊戲化經營」找生存之道

前面談到 NFT 為了在泡沫化中求生,現在正步入轉型階段。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GameFi(遊戲化金融)」和「Play-to-Earn(邊玩邊賺)」兩種形式,適合遊戲公司們培養穩定的使用者和關注度。

台灣的遊戲公司們早就嗅到這股商機,像是龍頭公司橘子、紅心辣椒等都蓄勢待發,準備將 NFT 引進龐大獲益的手遊市場,未來也還有機會繼續升溫。基於遊戲玩家普遍的忠誠度相當高,是CP值很高的行銷切角。

圖源:Pexels

結語

現代人對於新東西有勇於嘗試的特性,不過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想要搭上 NFT 順風車海賺一波,可要眼明手快才行。

這邊提醒大家 3 個進行 NFT 行銷的重點筆記:

  1. 「知識要足,才不失足」
    NFT 行銷的基本技能要先做好功課,不可用過往的舊框架來執行
  2. 「病毒式行銷」還有機會
    趁現在 NFT 在台灣才剛起步,流量紅利多少還是有熱度,採病毒式行銷較為有效益
  3. 亮點可以,但非長久之計
    NFT 適合作為品牌短期行銷企劃,但不建議將雞蛋都放在同個籃子裡 

Read More


前言

誰說搞笑不能當飯吃?Z 世代最愛的「幽默行銷」,正是現在當紅的行銷手法。

受媒體影響至深的數位時代,傳統的報章雜誌、電視廣播逐漸式微,大眾更傾向於小螢幕上發生的所有。以往佔據主流版面的直球型廣告,現在多轉型為有故事的廣告文案,而充滿創意的「幽默行銷」,更能讓消費者買單。

像是深植台灣人心中的全聯,以及令人會心一笑卻感動不已的 IKEA,都是善用幽默行銷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像是短影音、Youtuber、Podcast 的帶貨轉單力都還在成長期,未來的發展相當值得關注。

那麼笑話該怎麼說,又該怎麼應用在行銷上?讓下面 3 個台灣在地的搞笑達人告訴你!

 

案例一:「博恩夜夜秀」:站上喜劇之巔,聲量、粉絲力大爆發

台灣脫口秀第一把交椅 ——「博恩夜夜秀」,不僅把國外搞笑模式導入台灣市場,更是讓觀眾們一夕成為死忠粉絲。

博恩常用的搞笑手法,可以分為兩種:利用心理變數(主要影響忠實收看者,通常是上班族和經常網路使用者),以及地理變數(例如台獨色彩)。透過這兩點來形塑人設的特色,博恩快速成為一線表演者。

而他又是如何團結忠實觀眾,打造出聲量殿堂的呢?

其實博恩的爆紅已經贏在起跑點,因為「單口喜劇」很難被他人效仿或取代,且能有效累積粉絲黏著度。影響力累積到一定程度,「薩泰爾娛樂公司」就此誕生,從內容產製到商品售出,能夠一條龍包下產製流程的博恩,更能將幽默行銷使用得淋漓盡致。 

圖源:ACCUPASS

案例二:「全聯先生」:冷面笑匠超親民,實力100的代言人

俗話說的好,一百部陳腔濫調的廣告,不如一個能逗你笑的西裝佬。

人稱「全聯先生」的邱彥翔八成是所有人對全聯的第一、唯一印象,不管是經典的加一元多一件、早期的新經濟美學、或是最近被當成韓劇在追的爸爸媽媽系列,憑藉全聯先生的高人氣,原本普通的連鎖超市變成像厝邊一樣的好朋友,近在咫尺。

因為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全聯的幽默行銷是滿滿的故事大平台。每一則文案都牽動著台灣人日常中的點點滴滴,每一次廣告又都像自己生活的紀錄影片。真實而貼切的口吻,減少消費者對「推銷」的抗拒心態,也把「踅超市」變成一件很有質感的事。

圖源:全聯 官方FB

案例三:「泰國 DURRIO」:亞洲第一搞笑帝國,稱霸電商市場

要談幽默行銷,就不能不提到全世界最會搞笑的國家 —— 泰國。

有在關注泰國零食或美妝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泰國的廣告絕對不會一板一眼,反而個個都跟 IP 劇一樣完整到不行。

舉例像是去年的話題零食 DURRIO 榴蓮乾,就拍攝了一部以「跨海送榴蓮」的短劇廣告,影片中的角色為了把榴蓮帶上飛機而傷透腦筋,異想天開的搞笑橋段也讓人印象深刻。

泰國結合幽默行銷和故事行銷的做法非常純熟,他們非常懂得拿捏劇情與廣告的比例,讓觀眾能在捧腹大笑中被品牌潛移默化。下一次你想送某個朋友榴蓮乾做伴手禮,DURRIO 絕對會立刻浮現腦海。

結言

簡言之,「幽默行銷」的精華在於幽默,而非行銷。

如果你還在寫「阿罵的裹腳布」型落落長文案,最好是現在就打掉重練。

當前主流市場歡迎的是同中求異的創意性、具有記憶點的故事性,以及富含新觀點的思考性。

不斷不斷地提供觀眾新刺激,滿足觀賞效益後再試著回扣商品特性,把幽默行銷這把劍磨利,再難戳中的笑點,都能一箭穿心。

 


Read More


前言

早在 80 年代,運動行銷就已經在美國展現不凡成效,熱愛運動賽事的老外從支持球員到力挺球隊,最後轉而將滿腔熱血投注在那些扶植運動員、營建運動場的企業品牌。

時間來到 2022,伴隨全世界健康意識抬頭,運動行銷迎來史無前例的大勢!

無論是採用直接銷售運動產品、服務的  Nike、Adidas、迪卡儂等,或是進行職業運動賽事販售門票、周邊販售的  MLB、NBA 等,都才正要開始享受這波健康紅利的甜頭。

「Just do it!」Nike 令人難以抗拒的激勵心法

雖說大勢正起,但如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呢?

運動行銷三大關鍵字:商標、Slogan、多元行銷

商標代表的不只是第一印象,而是一個品牌或企業的公眾價值。除了獨具一格的視覺設計,重點更是「無字勝有字」,就算沒有品牌名稱,也能讓人清楚記得。

簡單俐落的線條,吸引不分年齡、性別、族群的受眾

圖源:NIKE 官網

至於朗朗上口的 Slogan,更是應該將品牌的核心意涵完整呈現給消費者,也就是俗稱的「這句話有聲音」、「這句話有畫面」一個運動品牌的個性,就在這短短幾個字中。

以 NIKE 的「Just Do It.」舉例,其 Slogan 由來其實是美國剛恢復死刑時,一位叫 Gary Gilmore 的謀殺犯在被槍決前淡然的說了一句「Let’s do it.」。短短三個字卻震懾人心,啟發了 Nike 當時的的廣告公司向創辦人 Phil Knight 提議:「Just Do It.」

 

從 Let’s 換成 Just,多了決心、毅力,以及不可言喻的激動力量。

圖源:Universidad de la Communicatión

 

除了上面兩項不可或缺的元素外,Nike 也透過多重曝光及多元化的行銷切角,來持續累積潛在族群對 Nike 的好感度。其中包含 Nike 去年選擇 加入 Metaverse 以拓展品牌版圖,讓品牌走在數位市場最前端。

 

Adidas 打造運動員殿堂,「貴賓感」只送不賣

另一個成功案例,同時也是家喻戶曉的運動品牌 Adidas,走的跟 Nike 又是不同路線。

Adidas 從公司草創時期就瞄準全球市場,並主打「功能第一」、「只給運動員最好的」,從格調非凡的形象,奠基 Adidas 在運動界的地位及聲量。

除此之外,Adidas 也在社會議題上有所著墨。2018 年,Adidas 和 Stella McCartney 聯名版的 Stan Smith,不僅帶出環保與運動的緊密關聯,更重新定義出女性在運動中的形象。

圖源:Stella Mccartney.com

 

另外,Adidas 也找出自己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刻劃出品牌在亞洲地區中無可取代的角色。品牌致力於整合歐美市場以外的銷售組織,並融合不同色彩再創新效果,同時善用科技媒體展現多元樣貌,讓跨領域合作達到最高效益。

結言

從上面兩大龍頭品牌,我們可以看到下面幾個重點:

1.一套完整的品牌故事,勝過千萬片零散的行銷廣告

2. 想要產品銷售表現亮眼,首先得說服消費者「這,我可以」

3. 運動行銷不單是一種手法,而是一個全方位的生活模式

對於台灣的運動品牌來說,除了要更細緻化經營長期的消費者回饋,更可以注意綜合性的運動行銷策略(例如結合 Vlog、Youtube、直播等),並從國際品牌中借鏡 — 「根留台灣,放眼世界」。

最後推薦大家閱讀運動行銷的聖經《運動產業中的魔術師:運動行銷學》,由運動行銷之父  Bernard J. Mullin 所撰寫。一起揮灑汗水,寫出激勵人心的運動文案吧!

圖源:Pexels


Read More


 

B2C(Business to Customer)是目前最普遍的零售電子商務模式,企業在 B2C 電商平台上提供商品或服務,而消費者就可以利用平台搜尋心中所想。隨著網路發展越來越進步,品牌如何以媒體立足,成為現今行銷策略的一大重點。

術業有專攻:交給「媒體公司」來採購

在推廣品牌時,最、最、最重要的一環,無非是讓行銷人頭痛又頭大的「媒體採購」。

白話文解釋這四個字,意思就是如何將好東西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不管是創新品牌、全新商品、或是傳達訊息的廣告企劃,都需要藉由媒體來達到宣傳的目的。

外行人可能會想,投廣告的步驟也不複雜,我何必多花錢交付公司?


圖源:Pexels

一、不同平台有不同特性及受眾,需要經過縝密計算才能精準投放

二、數位媒體和傳統媒體各有優劣,有經驗的公司能避免做出錯誤選擇

三、資源有限,但目標無窮,透過市場分析才不用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

每個品牌都有它想說的故事,每一份理念也都是羅織形象的重要元素,因此為了減少實驗性的資本浪費,交付媒體公司來做媒體採購,對品牌來說是比較符合時間成本的。

效益最大化:預算和定位,魚與熊掌兼得

以蓋房子來舉例,「預算」就像是房子的地基,蓋的越牢靠、越穩固,後續廣告所花費的平均成本就越小,而成效則是正比成長;而「品牌定位」就像是建商打出來的文案,如何帶出房屋的優勢(可能是方便性、公設比高、新建築等)就是媒體公司的功力所在。

在媒體行銷上,要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理想狀態,靠得就是精細的效益分析和成本規劃。基本的像是對媒體價格的熟悉與靈敏度,以及各式媒體的應用效度等;另外也需構思如何在正確的平台、建立正確的品牌形象,並在正確的時機,傳達給大眾正確的品牌價值觀。

社群行銷:運用 4D 策略,看見階段性成長

4D 策略:

Discover(發現)> Define(定義)> Design(設計)> Deliever(部署)

第一步,先找出品牌的價值主張,以及其預期扮演的角色為何。而行銷的任務在此比較單純,可以盡情發揮創意,找到有趣且富含意義的觀點與內容,來提供品牌新的想像。

第二步,「完美的」顧客群不存在,只有「最貼近品牌」的顧客群。賦予受眾數字以外的生命,像是喜歡去哪裡玩、常常用什麼平台購物,普遍從事的行業與領域⋯⋯,有了個性,才更容易下筆。

圖源:Pexels

第三步,優化團隊進程,進行跨部門合作,以品牌核心為中心畫圓,慢慢擴展行銷力度。

第四步,根據品牌的性質、獨有客群、過往經驗,結合時下趨勢與資訊熱點,提出個性化的部署策略,並且針對各平台有不同施行方案。

後疫情時代:「數位接觸行銷」不是無效牌,越虛擬、越較真

數位接觸行銷,或稱為無接觸行銷是比較新的名詞,也是在新冠疫情後才受到重視的概念。

我們不需要跟任何真人交流,就能完成消費。也由於宅經濟與電商發酵,打破實體店面限制的消費行為瞬間成為主流,進而促使行銷部門投資在數位媒體上的成本大幅增加。

於疫情三級警戒的期間,高年齡層用戶(50-69歲)有 46% 透過 LINE 獲取新聞與資訊,30-49 歲的 LINE 用 戶有 63% 透過線上購物,其中有 54% 使用行動支付交易」——2021台灣微告消費者行銷觀察報告

由此可以看出台灣消費者高度仰賴數位載具進行消費,這也暗示著行銷團隊不可忽視民眾獲取資訊的平台不再只是電視、報章雜誌,很可能是輪播廣告、新媒體版位、或是社群媒體及論壇等。

圖源 Pexels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家都知道在哪裏佈局行銷可以獲得很大瀏覽人次,不過真正存活下來的卻是少數,主因是TA受到的干擾太多、重複的訊息量太大,所以很容易被封鎖或是被忽略。

因此回到品牌經營的核心,唯有真實的內容以及具有可信度的訊息,才能提高TA對品牌的忠誠度,乃至於對商品投射感情,最後完成導購行為。所以不要以為「零接觸」就可以輕鬆擄獲消費者的心,實際上「人性」在數位行銷中還是相當吃重。

結語

一開始接觸媒體行銷時,總是會被排山倒海的資訊搞得暈頭轉向。才剛搞懂廣告投放的訣竅,又對採購平台開始手忙腳亂。這也是為什麼按部就班來規劃,會對有宣傳需求的品牌更有益。

不過因為網路生態變動快,要跟上趨勢發展出能及時因應的行銷策略需要相當成本,所以很多品牌都直接交付給公關媒體公司做處理。除了效率以外,更看重的當然是效益。如果你也正為行銷而苦惱,不妨依照上述四點做足功課,或是尋求專業公司的協助,讓品牌能在茫茫人海中站穩腳步!


Read More


俗話說的好,一年有四季,處處是商機!

像是中、西、日文化都非常盛行的台灣,對行銷團隊來說,處處都是寶藏呀!今天文章內就要告訴你如何抓準各大節慶的行銷點子,讓你比消費者更懂消費者的心!

 圖源:Pexels

民以食為天:元宵、端午、中秋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以及八月十五分別是傳統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在這三天當中,最要把握的就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食物:湯圓、粽子、及月餅。

雖然是大家從小吃到大的家常味,但每年還是可以靠外型、口味上的變化,來牽起消費者對於節日和商品間的回憶與情感。

像是老牌子桂冠今年跟森永聯名推出的「雙色牛奶糖小湯圓」,在美食部落客間掀起一股風潮,不只外型超可愛,據說口感也是甜蜜到全身融化。

或者每年中秋,各大百貨、旅宿業者都會爭相與餐飲品牌合作,推出宛如仙境下凡的「限定版月餅禮盒」,不管在外觀上、口感上,都是極盡奢華與精緻,也連帶推動送禮文化的盛行。


圖源TWG Tea Taiwan Region 官方 Facebook

行銷點:

浪漫不打烊:西洋情人節、七夕情人節、聖誕節

所謂的「粉紅商機」指的是西洋情人節和七夕情人節,這兩個放閃不饒人的佳節好日。在 2 月 14 日和農曆七月七日時,採用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原創內容)來做行銷,通常會得到很不錯的推廣成效。

像是美國知名的甜甜圈品牌 Dunkin’ Donuts,就曾推出「#ValentinesDaySweepstakes」的活動,只要在貼文下面 tag 伴侶或好朋友,就有機會抽中一年份的免費甜甜圈!將活動範圍從情侶間擴大到朋友之間,讓網友參與度大爆發,也因此創造了不小的話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unkin’(@dunkin)分享的貼文


另外一個重頭戲,當然是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12/25 聖誕節!

 

根據 Pinkoi 在 2021 年的統計指出,台灣有 8 成的民眾都想參加交換禮物,整體商機高達 200 億台幣。而 EZchoice行動市調也指出,大多數民眾喜歡收到實用、功能型的禮物(44.3%),其次是裝飾型禮物(22.3%)、新奇創意型禮物(9%)

像是美國 TD BANK 曾在聖誕節推出「自動感謝ATM」,銀行讓行員們用聊天的方式打聽客戶的需求,並在聖誕節擺放一台特殊的 ATM,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拿到客製化禮物。

 

行銷點:

電商大開戰:黑色星期五、雙11、雙12

有在網購的人都知道,黑五購物節、雙11、雙12 是三大重點日,所有電商平台都會寄出大量優惠,免運券更是領到手軟。

根據 iSpot 媒體在 2021 年的購物盛典洞察報告指出,台灣全體消費者下載品牌/電商 APP 高達 77%;2021 年 1-6 月相較於去年同期,台灣電商 App 月活躍用戶總數更增長了 18%。

圖源:Pexels

 

不同的電商品牌主打的類型也略有差異,以三大電商平台舉例:Momo 主攻女性市場,包含家電、時尚精品等;PChome 主攻男性市場,包含3C產品、電玩等;而蝦皮因為品項廣、賣家多,因此以生活雜貨為主軸。

要在這三個購物日搶得行銷先機,必先了解消費族群的線上購物習慣,且切記跟著電商平台的活動走期一起推廣,達到更高的宣傳效益。目前最常見的限時抽獎、直播活動,都是養成受眾固定回流、以及維持平台互動熱度的策略。

圖源:Pexels

行銷點:

結語

不管在哪個國家,逢年過節多花點錢都是基本常識。其實用消費心理學來看,人們對於「節日」二字的解讀,包括「付出與回饋」、「撿便宜的好時機」、「現在很有大買特買的感覺」等等。

以行銷策略的角度來說,鎖定正確的節慶關鍵字便能乘著網路流量讓文案和商品成功曝光。不過節日帶來的龐大瀏覽也可能是雙面刃,為了避免自己被類似主題的內容淹沒,建議行銷人才先規劃年度節日的走期,再依序鋪陳強度,會比單次推廣更來得有助益。


Read More


上一篇文章已經帶著大家了解消費者購買決策和影響其決策的心理因素,這篇就要來告訴各位未來老闆們,如何利用消費者的習性,建立消費者對自家品牌的信任感,成功提升自身品牌心佔率!

心佔率這個名詞最早是由股神巴菲特所提出,是指當談及某產品或服務時,品牌被提及的比例。隨著時間過去,心佔率的解釋也越來越多,有人說心佔率基本上就是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也有人說那是指在眾多競品中被記得的程度,無論是哪一種,都離不開核心概念:當消費者的需要產生時,品牌是否立即浮現在消費者腦海中,成為優先選擇之一?

 

圖片1

圖/取自 firstmile

在Google 2021智慧消費關鍵報告中,說明了由於大量的資訊隨手可得,評估和探索的過程因此被複雜化,使得現代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混沌程度大幅增加。不過這份報告同時也指出,直覺性的非理性因素如潛意識、個人價值觀等,為消費者做出最終購買決定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即便你的品牌是消費者考慮的選項之一,也不見得能在搜尋和比較的過程中持續到最後,贏得消費者信任並下單購買。

其實心佔率和好感看似雷同,卻是是承先啟後、相輔相成的兩個概念,當你的品牌有了心佔率,表示消費者對品牌有初步的好感,因而願意進一步搜尋和品牌相關的資訊及評價,經過評估之後,若是消費者選擇信任品牌便會決定購買,而使用後發現品牌產品滿足期待,消費者便願意分享,這一整個環節對消費者來說,是美好的購物體驗,對品牌而言則是多一則正面口碑,在其他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中推波助瀾。

因此,信任感對品牌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信任可以為品牌帶來正向的群眾討論,透過口碑推薦,達成永續的營銷成長,意思是指「消費者對產品或品牌有多高的信任,就有多高比例的心佔率 。那麼,品牌要怎麼做,才能在購買決策中,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呢?

圖片3

圖/取自pexels

針對上一篇提到的五大消費者心理學,Google 智慧消費關鍵報告也提出相對應的品牌策略建議,可以有效提升品牌心佔率,同時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

  1. Pressence 曝光度

現代人無時無刻都處在資訊爆炸的媒體環境中,也因此品牌應該在行銷上著重重複曝光,於選定的目標市場與受眾族群中投資足夠的曝光廣度與觸及次數,並確保每一次的曝光和觸及都對品牌好感度有所助益,從各種小細節中慢慢累積,如此一來才能一點一點攻佔消費者的心。

tips: 根據產品屬性與目標群眾所在的位置,以多平台來達到高重複性的多點佈局。

       2.Transparency 透明度

我們已經知道消費者傾向避開資訊不足的決策。因此品牌應盡可能讓消費者在任何管道上都能輕鬆了解品牌,除了利用官方網站提供完整且清楚的資訊,如果有其他數位販售通路,也要仔細說明產品資訊。

tips: 公開內容與成分,甚至是價格透明都可以帶給消費者良好體驗,也可以經營社群粉絲專頁,在消費者有疑問時更可以主動出擊、回應答覆。

       3.Availability 易取得

數位化使購物變得更加容易,尤其疫情期間,48%的消費者開始嘗試使用新興的網購方式,舉凡食物外送、宅配、到店取貨等流量都成長幾乎兩成,生鮮外送也增加了8%。多元的數位購物通路已經將消費者的需求擴大,不只要好的產品,更要直接、快速地取得商品。因此品牌應在任何行銷溝通的時機中,都提供簡單易懂的全通路購物指引以及加速服務的方案,優化購物體驗。

tips: 各家電商不斷推出「6小時到貨」、「雙北限定5小時超市」的服務,都能知道客戶以「速度快、時間短」為主要需求,搭配專業的物流,絕對提升顧客滿意度、增加回購率。

       4.Buzz 討論度

消費者在未知的狀態下常假設別的使用者擁有更多的產品資訊,這也是為什麼有七成的消費者認為其他人對產品的評論更值得信賴,再加上消費者下單前平均會瀏覽3個網站、7個相似物件來認識產品,並且閱讀約11則有關產品的評論。因此,品牌應透過數位工具,主動增加網友討論聲量,並鼓勵使用者分享體驗產品的實際經驗。

tips: 消費者行為在「搜尋階段」平均花費超過30分鐘穿梭在各個論壇與討論區、留言區,從素人的體驗中找到高度認同的產品,直到信任感被滿足,才會進而下單。

       5.Personalization 個人化

明白消費者的投射心理後,為了迎合消費者興趣多元化的趨勢,品牌可以調查目標客群重視的理念、價值觀和話題,並在行銷溝通時投其所好,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共鳴,創造有感的行銷體驗。

tips: 近幾年蔚為風潮的迷因(「梗圖」+「引起共鳴的文字」),在約18-30歲間的青年世代最為盛行,他們熟悉時事、領悟理解力高,也能自己創造迷因。就像王力宏道歉聲明一出來,大大小小品牌的社群小編,便一窩蜂開始「左思右想」。

對新創品牌來說,要在市場紅海中脫穎而出,勢必要增加品牌記憶點,除了要有好的品牌故事和產品,獲得消費者認同才容易被記住,還要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不論是在自媒體上介紹產品,還是各大銷售通路的產品資訊頁面,都需要用心經營,從小細節中累積網路好感度,一旦消費者對你的品牌產生好印象,搭配用心的客戶關係經營,就能將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轉化成信任,提高消費者對自家產品的主動觸及率,在消費者心中成功插旗,心佔率就能轉換成實質購買率!

圖片4

圖/取自shiverware

最後,建立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過程,絲毫差錯就可能讓你的品牌於數秒內毀滅,因此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慢慢培養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才能穩定並持續營銷成長。成功贏得消費者信任後,下一篇告訴你如何增加品牌價值讓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更加忠誠、進一步提高營銷的三個黃金法則!


Read More


x

從零開始打造個人事業!

今天很幸運的邀請到暢銷書《從零開始打造網路新事業的七大步驟》的作者 Weily 葉威志來節目訪談,無私大公開如何從一個完全不懂網路行銷,到這幾年扎實打拼最後有了一番好成績,並讓書擠進博客來即時榜第一名,以及金石堂全國暢銷排行榜第二名!

訪談內容不僅適合有作家夢的你,也適合所有想實踐夢想但不知從何開始、想遇到貴人幫助可不知哪裡求得貴人,想創造新的事業但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或怎麼做才能邁向你所想的生活的你喔!趕緊看下去吧!

迷人說 Meaningful Talk|如何從零成為暢銷書作家?正能量爆棚,實踐夢想一點都不難!

圖/取自 Pexels

如何開啟當作家的契機?

其實當初沒有想過要出書,只有在以前上一些課時聽到老師說「人生中一定要出一本書」。出書這件事有很多優勢:出書是最好的名片,也是建立個人影響力、個人品牌很厲害的工具,若個人品牌建立起來可以讓大家主動去認識你、了解你、主動跟你做生意,也會立刻變成那個行業的紅人,未來要找夥伴、募資等想做什麼事都會變得比較容易且方便。

後來想出書是因為後續輔導一些學員、給人建議時發現大家對於如何運用網路行銷建立事業、收入品牌等事情很陌生,大多數的人對這方面的知識或方法似乎不太了解,那時便想到也許可以把我的知識寫成一本教科書,讓大家用一本書的時間了解未來的事業或可以怎麼提升發展自己,於是開啟了我的寫書之路。

寫到後來發現我並不是只想單純把專業知識寫在這本書裡,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讀者了解更多事,於是這本書成了半自傳,一方面可以讓讀者知道我從零開始,一開始跟他們一樣,一路上使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步驟或哪些工具,從零到一然後做到現在這樣,也變相激勵讀者:他們也做得到;第二方面,讀者可以透過我的過程與經驗去做;第三,書中分享一路上的心路歷程,遇到事情時我的想法與策略是什麼。所以這本書的對我的意義是,我教會了讀者怎麼經營人生,並且這本書也是我在這個世界努力過的證明。


Read More


寫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寫書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必須一直提醒自己到底想透過這本書來帶給讀者怎樣的結果?因為我想讓大家利用這本書所教的方法去增加收入、建立事業,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我寫得太複雜、太艱難、或太多專有名詞反而本末倒至,會讓人越看越混亂。因此每次書寫時都會不斷修正,盡可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撰寫內容,讓大家用看小說的概念,一方面看故事一方面學東西,這是一個蠻有挑戰的地方。

如何開啟寫書的第一步?

出書最難的部分是將想法轉化成文字。實際上寫書沒有很難,有點類似在講自己的故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的,因為有自身經歷過。困難的點在於如何把想說的東西化為文字,這是最需要練習的地方,這邊建議大家可以像做報告一樣,將語音錄下來後轉為成文字,再透過排列組合文字,試著唸唸看、寫寫看,看語句是否通順,這些練習可以讓你在初步寫書時變得相對容易一點。

出版的過程有什麼困難?又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書是賣座的?

首要的是讓出版社覺得你的書是有市場的,他們才願意推,並且讓他們知道你本身有賣書的能力。怎麼讓他們相信你會賣、有市場呢?必須給他們一個數字證據證明,以及讓他們知道你是有影響力的。檢視一下過去出書的人到底是哪些人?不外乎是原本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的人、或藝人明星、或粉絲量夠多、獲得過什麼獎項、被媒體採訪過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佐證。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就是很好的證明「 我本身是有影響力的 」假若我出這本書是不是有一定的機率賣錢?加上題材選對,市場夠大的話,一定的機率能變成暢銷書。當然這些證明一定需要經過一些時間的堆疊與努力。

迷人說 Meaningful Talk|如何從零成為暢銷書作家?正能量爆棚,實踐夢想一點都不難!

圖/取自 Pexels

做了什麼樣的努力累積個人品牌或影響力?

這個時代要成為一位名人或網紅相對來說很容易,最難的一件事是「 堅持到底 」做不做的出來、有沒有好的內容是一回事,有沒有堅持到底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具體而言,在出書這件事的執行面做了什麼事情?如怎麼銷售或怎麼讓它變成暢銷書。

必須知道目標客戶是誰,這本書要給誰看的?可以給他們怎樣的結果?他們想要的是什麼?我這本書如同書名所寫的,提到了我的故事、如何理解並創造金錢、幾個步驟累積財富、如何打造一個系統為你創造更多的收入及怎麼讓它穩健的運作還有維護,我以增加收入建立事業為出發點,應該是沒人不喜歡賺錢吧?意思是這本書可以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基本上人人都可閱讀,只是在推廣時我會用不同的角度切入,讓他們知道這本書進而想要看。終期來說,商業就是人性,掌握人性就無所不能。

散發出怎樣的特質、心態才能得到貴人的幫忙呢?

所謂貴人就是他已經達成你目標的那個人。重點在於怎麼讓貴人注意到你甚至讓他願意協助你?這裡有兩個要點:

一,必須展現足夠的企圖心,沒有人想幫忙沒有鬥志的人。

二,有行動力跟執行力,且能快速做出困難的決定。很多人並非不想改變,而是想的太多了,猶豫太久以至於沒有動作,但不做就不會有改變。簡單來說「 你有沒有讓別人想要幫助你的價值存在? 」。

最後 Weily 葉威志要送給大家一段勉勵的話,不管目標是什麼,只要是人類曾經辦到過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得到!找出方法、馬上執行並堅持到底,只要方向正確,成功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當你成功時回頭看,會發現自己的成功是過去點點滴滴的累積,過去的努力都會變成你的故事。當你把故事分享給更多人時就可以激勵到更多人去幫助更多人,你的一生就是富足且充滿意義的,大家加油!

 

以上內容節自「迷人說」Podca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關注 Stella,一起修煉終其一生都該學習的課題!

stella

蜜思菠蘿 整理編輯|摩卡

》迷人說 Meaningful Talk|讓人忍不住想一聽再聽!征戰各大企業界專業內訓講師的秘密魔法!

》創業小酒吧|只想做自己的老闆!無論如何都想「創業」的100個理由

不管是工作需要上台做簡報、或是登上舞台要分享你的產品、觀點、想法,甚至你是授課講師,都會面臨第一個問題「如何創造好的內容」呢?

今天邀請到一位重量級的嘉賓林大班老師,大班老師現在是企業培訓專家,同時也是寶渥的創始合夥人兼大中華區高級培訓總監、BFA簡報共同發起人、PitchCamp共同創辦人,由這麼多類型的企業頭銜可知道他跨足了多樣事業項目,他熱衷於新創跟培訓領域,曾培訓過麥當勞、FoodPanda、小米騰訊、Nike等多家企業。今天他將跟大家分享如何創造好內容及如何以最簡單的方法,增進思維邏輯訓練能力,第一次做就可以輕鬆上手,非常的鼓勵人心。甚至如果你是有知識焦慮的朋友,聽完這集你應該會心情輕鬆許多,找到如何跟學習共處的方法喔!

讓客戶一想到「專業職場溝通、內訓」就想到你!

曾經有前輩跟我說「 有大企業找你上課很值得開心,但真正成為一個職業講師要關注是他們有沒有再來回購 」以培訓來說是看目的、方法是否有效、學員能否產生改變,學員能使用上課技巧進而產生改變,而有所提升的原因大概是方法有用,但方法有用還要再往前推一些,他要願意去用這個方法。這裡就總結出兩個道理:要能夠搞定學員的動機、能讓學員立即可用、立即上手。學習一個新技能是這樣,一開始有工具是必然的,但支撐他一直持續下去是成就感,如果沒有成就感就會不想繼續。

在課程中我們會一直加的調味料是告訴學員「 萬事起頭難,但這個方法並不難,這樣就可以!」只要第一步能跨出去,他繼續做的意願就會高很多,大部分的人會願意試試看,試了一次被長官誇獎就會想做第二次。只要哪個長官去跟 HR 說上完那個課真的有所改變,HR 就會回來找你了。

迷人說 Meaningful Talk|忍不住想一聽再聽!征戰各大企業界專業內訓講師的秘密魔法!

圖/取自 Pexels

有效培養思維訓練的方法大解密!

有些時候覺得一個人邏輯好,通常是他說出來的內容跟你想的差不多、跟你的想法很接近,或是在你可以想像或理解的範圍,也有人說共鳴感。一個人會讓人覺得他邏輯很好大概有三個特質:善於觀察人、生命歷練豐富及好的說話技巧。如果要說有什麼方法去思維訓練,可能要回頭來看,簡報技巧跟說話技巧該怎麼煉成呢?一個講者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他講的好棒?因為他把內容整理好了,所以講者的第一道功是「 歸納總結 」一定要把東西整理成條列式讓大家好服用;二是學習發展,因為知識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這兩個功該怎麼練呢?我推薦這個方法及頻率:每週日早上醒來睜眼看到第一篇新聞,是的,沒得選,用固定的框架寫書摘做總結,例如一定要有起承轉合、或一定要先有一個總結再說細項,自己定一個選定框架,寫書摘、做總結。今天對於做講師有興趣,就把這些內容再做成投影片,可以很好練習到歸納總結;若你鑽研特定領域,如語言學習、旅行、烹飪等,就訂閱相關領域的文章,即可透過這個方法定時定量的在這個領域學到最新的知識。

此外生成框架有許多好處,冷靜思考一下會發現:日常的對話場景最常出現的大概只有五到十種,比方說跟朋友碰面時的最近還好嗎?最近忙些什麼?有什麼可以幫上忙的嗎?好久不見有件事想問問你等等,如果這些場景你都有自己的框架,便可以反覆訓練對這個框架的熟悉程度。這麼說也許有些模糊,舉例來說,在一個場合要將友人介紹給另外一位朋友時,該怎麼介紹?每次重新想也許大家會覺得你沒邏輯,但如果有個固定的框架:一、輸出這件事怎麼開始的:我們怎麼認識的;二、爆料一件只有我才知道的事;三、總結成祝福。如果我的框架是這樣,我每次介紹朋友認識大概就是這樣,持續用固定的框架去修行,突然有一天臨時的對話場景發生時,你講話就會讓人覺得很俐落、很鏗鏘有力。我不相信隨機應變,我覺得所有的信手捻來都是生命、生活經驗的存款夠多。


Read More


避免知識焦慮大解密!

有那麼多要學的,到底我該學什麼?這時要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才再決定如何學習、學什麼。市場上大概有七種類型的人才,簡單的講一下也給大家一些方向:

  1. 垂直型人才:單一領域非常深入專業。
  2. 水平型人才:廣泛型知識,各領域略懂。
  3. 連結型人才:兩種以上不同領域有專業的人才並且能互相連結。
  4. T型人才:同時有廣泛的知識,又有一個深化領域。例如非常懂創業圈的工程師、非常懂行銷圈的工程師。
  5. 斜槓型人才:就長期發展而言,這類型人才比較適合自由接案工作者,可能是不同領域又相互獨立的專業,會比較不好組合應用。例如同時有財務跟攝影的專業,相較之下比較不好結合。
  6. 柵欄型人才:廣域非常廣,同時又有多項領域的深入專業。通常在大公司擔任幕僚、高階領導特助,可能很適合創業,有大局觀,這類型人才需要時間去累積。
  7. 忠孝型人才:也有很多不同專業,可以相互結合,他是有意為之去發展這些專業、是刻意做這些事的。例如:我是一個商品銷售的人,但通常是企業的高階主管或領導人才能做最後是否購買的決定,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業務員怎麼去接觸到這些人?根本接觸不到。所以我辦一個頻道做podcast,就用podcast採訪這些前輩的人生經驗,採訪的前後聯繫可以順便說自己的產品還不錯。這就是有意為之的去發展這個專業,
迷人說 Meaningful Talk|忍不住想一聽再聽!征戰各大企業界專業內訓講師的秘密魔法!

圖/取自 Pexels

如何有意為之的培養專業?

跟最終買單的人會有關係,通常一個事業的發展會有一個最終買單的對象。上面說的是TO B的例子,現在講講TO C端,若要把商品賣給消費者族群,這時就不需要透過podcast,而是辦一個社群可接受的活動,如直播、線上體驗等。舉例來說今天我是賣營養品的人,想辦一個營養師的社群小聚,那因為我要做這件事,我就必須去學活動的籌劃、社群的經營,也要稍微懂一點營養學、銷售的專業等等的。

想創造好內容就卯起來輸出吧!

如果用創造好內容這件事來說,希望大家可以不太計較的卯起來輸出!市場上的觀點是持續的累積、輸入累積才能輸出好內容。但我想說的是:就不斷的輸出吧!輸出才能獲得市場反饋,世俗一點的指標大概是按讚、分享互動等等,市場會告訴你什麼是好內容,有好內容就會有好反饋,友好反饋才會有動力持續,不管是做活動、拍影片、剪輯、音頻、寫文章等就是不斷輸出。遇到酸民也別氣餒,有普羅大眾才會有酸民,分享數到一定的規模就一定會有人酸,這是一件好事情。

但講師不太一樣,講師的話建議少輸出。因為講師買單的對象是企業,今天辦課請一個講師來,負擔的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參與學員的時間成本,若講師不好基本上就不會回購了,再且HR圈子的資源是互相流動的,若在某些地方上過黑名單,可能需要很久一段時間去翻盤。我會把講師形容成引擎跟油門:好的時候,油門輕踩,引擎就會飛快地跑出去,由此可知引擎是你的內容、油門是你去外面輸出、去行銷作自品牌,這兩件事情必須建立在你的內容已經被企業所接受才去行銷自己。講師不太一樣,一定要練功,並且是封閉式的練功,找朋友幫你非常客觀地、狠狠的看,先練習講短時數,從半小時到一小時兩小時再慢慢去挑戰帶狀式課程,一天的或半年的。

今天大班老師的分享就到這邊,是不是收穫滿滿呢?希望閱讀到這邊的你們都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讓我們一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修行、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以上內容節自「迷人說」Podca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關注 Stella,一起修煉終其一生都該學習的課題!

stella

蜜思菠蘿 整理編輯|摩卡

》拒當「窮忙族」,成為「新富族」!每週只要4小時,就能完成14小時的工作量

》心理測驗/咖啡倒了!從1杯咖啡分析4種危機處理風格 — 職場動物型人格心理學

疫情打亂了我們的腳本,尤其是如果你工作通常需要線下接觸的話,那能不能換個方式,轉成線上呢?一起來腦力激盪聊一下吧!

今天邀請兩位專家來做討論分享,從公關公司及品牌角度來思考將線下活動搬到線上舉行會遇到什麼困難跟甜蜜之處,以及如果你是一位主持人,在疫情之下能做什麼應變,讓你的這段日子充實又有趣呢?

簡單介紹兩位專家的背景,首先是Cindy,經手過 google、dior 等大型品牌的公關活動,也曾在李奧貝納擔任Account Director,目前是品昱創意行銷顧問行銷有限公司的營運長。第二位是小明,主持超過百場婚禮、曾跟台灣電力公司、新光鋼鐵、史努比等品牌合作,同時也是一間活動企劃與攝影工作室的創辦人。

在疫情之下有無遇到客戶突然要取消或轉線上有點措手不及?或是可否分享一些相關的經驗或故事?

Cindy:以我們了解的行銷公關公司,不見得是因為疫情,偶爾也會遇到取消、延後等突發狀況,因應這次疫情我們有預先做準備、也有重新幫客戶評估活動的可行性。以目前遇過的狀況可分兩種:

實體活動:非得停或延後,基本上都會跟客戶再確認想法,大家還是會想辦,畢竟行銷活動都規劃了,我們也理解,這時我們需要跟相關的協力廠商協調,大家都蠻互相幫忙的,先把事前準備能做的都做好,等到解封後的某個時機在對的時間點再來舉行這件事。

轉線上:如果我們評估這個議題在疫情時間我們還是可以做的,我們就會幫客戶轉做線上發佈會,現在只能透過螢幕跟大家互動時,就非常考驗身為公關的我們的隨機應變。


Read More


現下跟線上記者會有什麼差別呢?以及該如何順利轉成線上呢?

以往記者會、媒體發佈會時,基本上消費者沒有直接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線上發佈會則打破這個疆界,但線上的難處是eye catch非常重要,現在有許多線上活動,注意力很容易被發散掉,這時如何抓住消費者的目光做當下有效的互動就非常需要注意。當然我們也會因應怎樣的情況比較符合線上觀賞或互動、什麼東西才是現在比較適合、需要的,而不是原封不動地搬到線上。

圖/取自 Pexels

企業的活動、派對或一些畢業典禮,這些線下活動到線上舉辦會遇到什麼樣的難處、有怎樣的解法?

小明:線下到線上最大的難處是認知,認知來自於大家對線上的陌生。不是說沒有視訊過、參與過線上活動,而是說大家參與派對、品牌活動、媒體發表會等的經驗值很少。我認為氣氛蠻重要的,可以做成像電影的感覺,透過聲音、鏡頭的切換、氣氛的醞釀堆疊,經過一些編排讓線上活動變成一場秀、戲劇,讓人會一直想參與下去。另外,雖然現在還沒有很多人開始嘗試線上活動,但線上主持就是最直接的,把主持從線下搬到線上來做,用影音做些內容。在疫情之下活動沒這麼多,大家可以把這些資訊錄製成影音,透過podcast、youtube這些平台,更可以說是舞台發布,分享資訊給更多人。

Cindy:「危機就是轉機」真的是說實話,我覺得絕對有解。例如現在三級疫情可以歸納出幾點:宅食、宅動、宅樂;也可以從「我現在到底需要什麼」去觀察現在最夯、缺貨是什麼。在疫情的這段期間,不管是話題性也好還是相關性也好,可能有很多不知道的連結,例如與外送配合,他們就是個移動式招牌,而防疫類產品如防護衣、清潔用品等也許可以跟藥局合作。透過與不同廠商的活動曝光、打破這個疆界。另一部分可以思考的是,其實也不一定要真的提出行銷活動,這時反而也是維持好自己或公司的形象的不錯時間,如信心喊話、關心大家這也是蠻推薦的。

最後Cindy與小明分別有一段話來鼓勵大家:

Cindy「 這時候掌握先機、不要躁進,認真去思考自己是思考怎樣的行銷跟宣傳才是重點。 」

小明「 不要被疫情打敗,做好準備,趁現在做好準備、提升努力,之後轉回線下後這些能力會很加分,大家加油! 」

 

以上內容節自「迷人說」Podca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關注 Stella,學習更多打破困境的小Tips!

stella

蜜思菠蘿 整理編輯|摩卡

》創業家、上班族、自由業,哪一種身份才最適合我?3種角色的辛酸與甜蜜分享

》迷人說 Meaningful Talk|窺探企業內訓的遊戲,挖掘〈1個走跳職場你必懂的秘密〉

上一篇主要談及 Scylla 的工作觀,今天這篇除了工作觀還延伸到了生活觀以及愛情觀,話不多說,讓我們馬上往下看 Scylla 的Q&A吧!

Q5:如果能得到任何一個超能力帶到職場中,會想擁有什麼超能力呢?為什麼?

很簡單,我想要有分身數。支前在台哥大時,我的會議多到同一個時段被約三個會議、約相鄰的辦公室,那段時間因為超忙碌而想要分身數。而現在之所以想要分身術是因為我在做顧問服務,我希望自己能在這些創業者旁邊一直盯著他們。我常覺得創業者常在處理緊急的事情而不是重要又緊急的事,我希望大家每一天可以空下腦袋一小時,好好想一下這些重要的事情,因為那是讓你未來不會有這麼多緊急狀況的事情。但很難這麼有紀律地做這件事,所以我希望我有分身數,能一直不斷的出現在創業者旁邊。

圖/取自 Pexels

Q6:從底層到行銷長這段路中,有無印象最深刻或最艱辛的事?

一看到這題目馬上想到我想講的故事,在台哥大總經理室時,總經理非常疼我,覺得我很年輕、有想法,所以他授權我在電信公司裡面發展很多新的網路服務,但那時我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老闆覺得不能憑空給我這些資源,希望我自己想辦法,所謂想辦法是去要錢、要人,但這件事在大公司很難。我後來在公司內部做電子報,以總經理室的名義發給全公司所有人,信件開頭寫「我想招募三十歲以下想一起大玩特玩的人,有沒有人想加入呢?」其他什麼都沒寫,莫名奇妙卻來了三十幾個人,那時的狀態是老闆不允許員工擅自調單位,所以大家都是利用下班時間或六日討論,而這些人之中現在有很多人都自己創業。

後來老闆問我「你怎麼敢做這件事?」我說「 在大公司階層制度太明顯,這些年輕、有幹勁的人是沒有機會上來的,我現在提供一個舞台給他們,雖然沒辦法保證升官加薪,但我們可以一起做一件好玩的事。」我覺得這件事情對那些人來講也許是當時最有意義的事情,我對這件事情很感動,也覺得這是一種領導力的展現,因為我告訴他們願景是什麼,大家一起為這件事情而努力。

圖/取自 Pexels

Q7:遊歷八十個國家,有發生過超危險、超荒謬或超好笑的事嗎?

我去了八十幾個國家,都是 GDP 較低的國家,大概是非洲、烏干達、盧安達、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韓等。有趣的事情真的非常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蒲隆地,它位在非洲烏干達的旁邊,是一個很小的國家。當時我們一行人在車上,我向嚮導詢問「今晚的飯店狀況怎麼樣呢?」他回打我這是當地最好的飯店,當時要舉辦非洲聯合國大會,所有的非洲大使館都住在那間飯店。

當我們抵達飯店後發現不管怎麼按電梯,電梯就是不下來,後來我們決定自己將行李搬上樓,隔天要下樓時電梯依舊沒反應,只好自己走下樓。吃完早餐後我受不了了,向櫃檯反應他們電梯的問題,櫃檯說「我們的電梯用法不一樣,你必須敲電梯的門,電梯才會來!」語畢她帶著我到電梯前敲了幾下示範,果真聽到了電梯運轉的聲音,打開門後有一個人坐在電梯裡面,沒錯!這是手動的電梯!我覺得非常特別,世界真的很不一樣。


Read More


Q8:如果可以選擇一個地方或國家長居,選擇完後可以無條件得到一億台幣,你會想選擇哪裡?為什麼?

一看到題目的瞬間就有答案了——台灣,我過去的職涯實在太奇怪了,我在台哥大12年,被稱為台灣大小姐,電信業對於我的名字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結果我突然就轉換跑道到 Appworks,為什麼呢?我覺得台灣這塊土地和人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我覺得自己人生的經歷已經到一個階段了,接下來到了我要回饋給大家的時候。

現在很多人仍會問「 為什麼當年沒有選擇到中國大陸或國外發展呢?」我沒有很大的志願,如賺很多錢、得到很高的頭銜等,可是我希望把我擁有的能力跟資源分享給更有能力的人,幫助他們站上國際舞台,這是一件我從2014 年到現在都很想做的事情。以前的同事都覺得我很瘋狂,怎麼可以這麼愛台灣?我認為這塊土地很棒,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人們溫暖善良又有智慧,又不排斥任何文化,許多台灣年輕人、新創的包容力是很強的,而那個包容力使得創意非常無限,我覺得這件事超級棒!

Q9:對你來說愛情是什麼呢?為什麼會這麼覺得?有哪個對象影響你的愛情觀?

我的愛情觀是:兩個人是一種陪伴、一起成長的關係。人生的路很長,兩個人在一起要有信任感、可以一起體驗很多事情,每一段感情都教會我一些事情,我很感謝我的這三段關係。第一段在大學時,他是一位機長,那時我眼中的他有身份有地位、見過的世界很大,我很崇拜這個人,他教我的東西我都是沒有聽過的,那段人生豐富了我的視野;後來第二段也是;第三段的他是一個台灣人,六歲時全家移民到波利維雅,住了一年後決定搬去智利,住了一兩年後,全家再移民去南非,我認識的他在南非住了30幾年,因為父親的過世,母親思鄉才回到台灣,認識我的人大概知道我為何會被他吸引,那段時間他教會我很多事情,那些都變成我們的養分,後來可能時候到了,雙方覺得有壓力、當然就離開了。

人跟人在一起是看頻率及成長的曲線是否相同、以及現在的狀態是否一樣,對我來說,我還是希望找到一個比自己強大的人,不是說每一方面都比我強大,是他在我最弱的那一面比我強大時我就會很崇拜。

圖/取自 Pexels

Q10:如果十八歲的你穿越來看到現在的你,你覺得他會怎麼想呢?

我來自單親家庭,低收入戶,我記得十八歲那年我考上台大,所有的親戚都反對我離開台中到別的地方上學,因為家裡經濟不好沒辦法支持我,但我很堅持,我還深刻記得當時的樣子:我抱著家中唯一能給的一條棉被跟五千塊,坐著巴士上來台北。到了台北後我不知怎麼去台大,是坐我隔壁的阿姨帶我坐 236 公車到校園門口,進宿舍安頓好的第一件事是趕快去找有什麼家教可以做,因為是台大數學系所以很好找學生,在開學前我便開始我的兼差人生,最瘋狂的時候曾經一次兼四份家教,收入還不錯。

那十八歲的我會對現在的我說什麼呢?我應該會對自己說「 你做的很好 」而且那個十八歲的我永遠想不到 43 歲的我蠻有影響力的,我的生活不匱乏、精神層面很好。我媽有時會半夜跟我說「很抱歉小時候讓你這麼貧苦」但我很真心的跟她說我覺得千金難買少年窮。正是那段日子讓我特別的堅毅、特別的有同理心,沒有真的在社會底層待過,就沒辦法有這麼大的包容力、看待每一個人也不會這麼的感恩。

跟 Scylla 的訪談差不多到這邊結束了,其實每次跟 Scylla 講話,都會覺得怎麼有這麼溫暖的人?這樣的溫暖力量一直放在我心中,我也期許自己變成這樣的一個人,也希望大家可以抱持著溫暖、利他的心開心又感恩著活著。

 

以上內容節自「迷人說」Podcast,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關注 Stella,了解更多一輩子都該學習的課題!

stella

蜜思菠蘿 整理編輯|摩卡

》「改變,往往在一念間」卡內基的2個轉念小故事:趕不上的,都是目標

》Checkmate!4 個《后翼棄兵》翻轉人生賽局的心靈課題

Contact

tel:(02)7755-7277
Line:@994narj
Email:[email protected]
Address: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19號
法律顧問:謙田國際律師事務所
你是不是想發落我們的社群?!
Copyright ©MISSPRO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cartcross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