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自然的水壩工程師」美稱的河狸(Beaver),有圓圓扁扁的牛排尾巴,又尖又凸的大暴牙,胖嘟嘟的身體跟配上豆子般的眼睛,原來他是一個勤奮的建築師呢!
2020 年發生了很多事,其中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造成嚴重疫情,人類大幅減少出門的時間與工商活動,而大自然也因此得到了喘息空間。在英國,一個已經進行五年的河狸復育計畫終於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看見了曙光,河狸開始回巢了。
河狸、海獺、水獺 傻傻分不清
海獺(sea otter)的人生有一半都待在水裡,就連生產和照顧小孩都在水中進行。耐冷度超強的海獺就算住在最低攝氏1度的水域也可以不用上岸,他們柔軟的毛皮是維持核心體溫的重要防護層,當然一天要吃下體重4分之1的食物來來保持熱量燃燒。
水獺(otter)擁有流線型的優美身軀,方便他們在水中來回自如的捕捉魚類,長圓條的尾巴是控制方向的船舵,可以快速而準確的前進。短短的手臂配有夾娃娃機的爪子,不管是螃蟹、青蛙、各種小哺乳類動物,就算在烏漆麻黑的夜裡也能覓食。
至於我們的主角河狸看起來比較「兇面」,但其實是個素食主義者,兩顆鋒利的橘色門齒是為了啃食樹皮而不斷增生。而他們也有天生的眼皮「護目鏡」,一出生就能下水活動。
河狸蓋水壩 幫人類一個大忙
河狸會用啃食蒐集下來的樹皮與週遭碎屑來在溪流邊築壩,製造很多舒適的小池塘居住,同時也會挖掘渠道來「養」自己的食物,而這些適水性小昆蟲、小動物也成為環境活躍的小型生態圈。河狸無意間的舉動,其實間接幫忙緩解了溪水下流的疏洪情況,減少暴漲機率。
「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出現出現對的河狸,就會有非常神奇的事發生」Beaver Trust 的創辦人之一 Eva 這麼說。「河狸打造的居住環境為週遭棲息地帶來生物多樣性與豐富性,宏觀來看,這份影響力會是拯救我們野生生態的重要一環。」
「河狸為這個地方帶來生命。」
儘管英國當地的農夫和漁民基於經濟考量仍對此持保留態度,但不管是哪一方,都很欣慰自然界能有這樣的小夥伴回歸,也希望政府與相關團體能有進一步的配套措施。
台灣借鏡 自然與人類共存
在台北市立動物園中其實也看得到河狸的身影,恩愛的河狸夫妻羅賓跟羅娜在今年6月也產下3隻新生寶寶,家庭互動模樣甚是可愛。
看到英國的絕跡400年的野生河狸回歸國土,這無疑對保育界是一大振奮消息。在台灣雖然沒有野生河狸的身影,但在金門也有一群人為野生水獺的「居住正義」挺身而戰,希望透過自身力量呼籲民眾關注以及政府重視。
對我們來說,
河狸可能只是動物園一隅的可愛萌獸;
但對大自然來說,河狸經過這麼久再度現蹤,可能是生態圈的莫大轉機及開端。
蜜思菠蘿 整理編輯|Polar